標題:1130115專家學者演講(戴伸峰教授)

刊登日:2024/3/4

內容



「生命的重量,刑事司法的決策」

 

講師:戴伸峰教授

日期:113年1月15日

撰寫人:資決所114年班學員宋恆光少校

本學期資源管理及決策所在一片期待中開啟第一次專家演講系列的講座課程,我們有幸邀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的戴伸峰教授蒞臨。戴教授同時也是連續兩年以「高齡犯罪」以及「修復式正義」為主題,奪得廣播金鐘獎的社會關懷節目及主持人、教育文化節目及主持人獎,計四座金鐘獎項。今天這位兼具專業學養與廣播主持的雙棲教授帶領我們進入「生命的重量:刑事司法的決策」這個嚴肅與重要之議題,揭開刑事司法決策背後的深刻內涵與複雜性。

戴教授從「你覺得犯罪人跟一般人,在出生當下的反社會性,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話題開啟演講序幕。排排躺臥在嬰兒室的初生嬰兒,或許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決定他們人生旅程的一切境遇。這彷彿牽動著上個世紀美國心理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於1960年代提出的X(人性本惡)理論與Y理論(人性本善)。雖然這個議題仍沒有明確解答,但演講者從犯罪社會學的社會環境及影響論觀點來解釋犯罪成因和擬訂刑事政策的思考方式探討;此外,更以心理學的微觀角度出發,剖析犯罪事件相關人物之心理與行為,期望拼湊出犯罪者的動機圖像。當犯罪者進入司法系統後,每一個決策的背後都必須承載著繁重與複雜的資訊。這重量不僅僅構成法律或程序上的負擔,更屬於一種深刻的人性負擔,在此交匯了生命的價值和正義的原則。因此,法官與陪審團面對這些沉重的社會事件所涉及的決定,對於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個人、家庭、社區來說均影響深遠,而對社會的教育與反省價值更扮演著如泰山般重要的非凡角色。

不可否認地,犯罪者理應受到應有懲罰,然而到底該採用修復式正義或應報式正義,至今在學界與實務界仍爭論不休,而刑事司法系統也常在懲罰犯罪者還是幫助他們康復並重新融入社會之間陷入掙扎。不過可以理解的是,懲罰與康復之間的應取得平衡。站在宗教與教育的角度,我們期望觸及社會對人性關懷與改變信念的可能,避免犯罪者對社會的危害。誠如戴教授所提到的生命該有多重?當人類理解自身行為雖然輕如鴻毛,但卻可能對社會影響有如泰山般的影響時,他們將跳脫法律對內心的枷鎖與框架,因為他們會自律自重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但無奈的是,在遇到社會犯罪事件時,法官和陪審員仍需在平衡法律條文與他們的道德指南針間,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特別是可能涉及死刑的案件中。他們的決定可以拯救一個可能可以被教化的生命,但也可能面臨批准死刑所必須承受的心理壓力。因此,若在所有潛在犯罪者在犯下罪行前能有效防範,則降低社會與家庭成本。在古埃及的死亡之書中描述,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後將來到冥界之主奧西里斯面前,進行秤心審判。審判之神會將死者心臟放在天秤一端,另一端則放置代表公理正義的羽毛,若通過審判之人將可走向復活之路。這意味著死亡者不論在世上有多少豐功偉業,當他們來到審判時刻時應會希望他們的重量輕如鴻毛吧?這興許可減少在宗教中所謂食慾、色慾、貪婪、悲嘆、暴怒、懶惰、自負、傲慢等罪,也可降低偏離社會常模的偏差行為。

戴教授在少年犯罪、社會心理學、生涯發展心理學、與藥物濫用議題等領域可說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演講內容所涉及的案例不僅基於理論,更融入豐富的實務經驗,使其對社會不同年齡層與性別的犯罪議題充滿洞察力與啟發性。而我們更在這次法律與心理課程的饗宴中,獲得心靈的洗禮。戴教授講述的每一個輔導受刑人的故事,都讓我們感受到那些背負著刑罰的人們,在他的幫助下得生命重塑的感動。透過戴教授的演講,拉近我們從不同視角關心社會議題並達成更深的共鳴,認識到每一在刑事司法系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角色的個體,而這種共鳴將激勵我們共同為一個更公正、更有同情心的社會而努力。



瀏覽人次:37
更新時間:2024/5/2 上午 11:24:00